此次上海监管部门出手惩罚,正是监管行动的体现,期待更多的监管部门像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一样有所作为,对一些技术隐蔽的权益侵害提早介入,用明确的处罚作为震慑,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文 / 刘葳漪
销量背后与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罚单
一周前,各大新闻媒体陆续报道出上海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被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的消息。
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处罚事由为:当事人购买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设备22台安装在旗下门店,用于采集消费者的面部识别数据,数据上传至第三方公司(悠络客)后台系统,以此统计进店人数并分析男女比例、年龄等,这家车企同时购买该第三方公司的系统服务,开通相应账号查看门店客流统计和分析结果,在公司经营中做参考。
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处罚书显示,这家车企从2019年3月1日向悠络客购买门店客流监测项目服务。在2021年1月至6月期间,这些设备共采集上传人脸照片431623张。该行为未经得消费者同意,也无明示、告知消费者收集、使用目的。
对于此事,车企发文回应称,由于对相关法律条款的不熟悉,误采购并使用了违反相关法律条款的第三方供应商悠络客的产品,并表示,人脸信息都是由第三方软件供应商收集和分析,现设备已经拆除,数据也已全部删除。
央视3.15曝光
100多家汽车4S店还处于隐藏状态
今年央视的“3.15”晚会上,曝光了大量关于非法人脸识别监控的问题,其中涉及了科勒卫浴、喜茶等线下门店,在安装了大量人脸识别摄像头之后,可以随时上传用户人脸的信息。当时,这家名为悠络客的公司称,顾客只要去过涉事汽车企业100多家4S店的任何一家,人脸信息都会被系统掌握。
如今距离“3.15”已经过去9个多月,可见央视的曝光非但没有让非法采集人脸信息的商家有所收敛,作为新势力造车的佼佼者,某车企更是知错犯错——既无明示、告知消费者收集、使用目的,还涉嫌侵犯消费者的肖像权和隐私权。
当然,近期媒体报道的仅仅是被曝光的其中一家,其它100多家4S店还处于暂时隐藏状态。悠络客的汽车客户们,除了央视已经曝光的和最近处在风口浪尖的企业,余下都应该让消费者清楚,这些让渡“底线”的企业都有谁?
要知道,人脸识别涉及对个人重要生物学信息的收集。财产密码被人知道了可以改,钥匙、门卡被配了可以换,手机号码被盗了可以重新办理,但是人脸被窃取了,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就没有补救了。
你愿意把自己的家门钥匙、车钥匙、邮箱账户、所有社交软件的密码和行踪轨迹统统交给不认识的人么?你愿意成为一个透明的、没有隐私的人么?如果不愿意,就必须抵制无良商家的窃取行为,不要把个人安全寄希望于别人的忽视,更不要天真地认为掌控数据的企业和个人会是天使一般的存在。
对于人脸识别
最高法院有明确规定
今年7月,最高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其第二条规定:在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违反法律、行政规定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人脸验证、辨识或者分析;未公开处理人脸信息的规则或者未明示处理的目的、方式、范围等等情形,法院应当认定属于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的行为。
2021年11月1日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进一步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消费者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消费者个人信息。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应保证消费者知情权。由此可见,这已经不是道德底线,而是法律红线。
如果商家明确标出“该区域正在进行人脸识别”,恐怕没有消费者会乐意进入;如果商家暗地里悄悄使用人脸识别的设备,消费者大概率也不可能及时发现。当下,技术应用已经大大改变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博弈平衡,技术场景下的权益侵害,消费者很难第一时间获悉并制止,也很难维权。
此次上海监管部门出手惩罚,正是监管行动的体现,期待更多的监管部门像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一样有所作为,对一些技术隐蔽的权益侵害提早介入,用明确的处罚作为震慑,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邮箱:qcr007@126.com / 电话:010-6313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