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专栏

【汽车人◆赵英专栏】也无风雨也无晴——我看汽车产业股比放开

作者:
赵英
时间:
2022-01-16 07:30:29

 

汽车产业股比放开,中国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都会有进有退,究竟采取何种态势,取决于企业具体竞争态势和需要。

 

文 / 赵英

 

迈入2022年,汽车产业悄然进入了新时代——汽车产业合资企业的股比完全放开。

 

放开合资企业股比,是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做出的承诺,不过在2022年予以兑现而已。2018年博鳌年会上,习近平主席就提出,“要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

 

随着2021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颁布,乘用车合资股比限制最终取消,汽车产业终于全面结束了合资股比限制。

 

 

笔者原以为这一政策变动引起的心理震荡,已在近年内消化完毕了。但是,刚过年就有不少新闻界朋友打电话询问汽车产业股比放开的影响。仔细想想,我们正走过一个历史的关口,对这一重大变化的历史意义,还是有必要写一篇文章。

 

 

中国政府的汽车产业保护政策,笔者做过深入研究。

 

计划经济体制下,汽车产业得到政府保护,似乎天经地义,但也没有挡住汽车进口,因为供给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对汽车产业保护不遗余力,基本依靠行政规制手段。1985年6月17日外贸部颁布了《关于明确进口汽车办理进口许可证的通知》,通过进口许可证控制汽车进口,由此产生了不少炒许可证批文发家的暴富者。

 

后来为与国际规则接轨,放弃行政规制,改为100%-200%的高关税;再后来,改为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制定有关政策进行保护(50%股比限制就体现在产业政策中)。

 

据笔者研究,政府的过度保护,既难以支持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又保护了落后,在国内汽车供不应求导致价格高昂的环境中,刺激了重复、低水平建设汽车厂,效果不彰。

 

在加入WTO谈判中,达成了汽车产业降低关税的有关承诺(整车关税降低至20%左右),但保留股比限制。

 

继中国全面落实WTO汽车进口产品关税承诺后,近年来中国政府进一步主动下调汽车进口关税,陆续放开了商用车股比限制。

 

现在乘用车合资股比完全放开,中国加入WTO时坚持的汽车产业保护措施,已基本撤除。

 

 

加入WTO之际,中国汽车产业年度总产销量不过200多万辆,其中轿车70万辆。如今,中国汽车产业总产销量早已居于世界第一,中国一家主力轿车企业的年产量就已大大超过当年汽车产业轿车总产量。

 

中国汽车产业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快速成长,今天应当已不惧外部挑战。

 

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上,自主开发的轿车产品已占比40%左右;中国汽车出口出现飞跃,超过了200万辆,进军发达国家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高居世界第一,技术上处于一线地位。

 

回顾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政府汽车产业保护政策的演变,2022年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的确是一个历史时刻。中国汽车产业终于基本上解除了政府保护,中国汽车企业终于基本上依靠自身力量在商海中拼搏,政府有形之手终于从汽车产业上大致挪开。中国汽车产业“毕业”了,中国汽车“企业”毕业了。

 

当然,挑战还在,任重道远。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在开放的市场中,充分发挥企业自主性,辅之以适当的、逐步减少的政府扶植、保护,才能推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政府保护只能在某些特定时代,起到相当作用。仅仅依赖政府保护,产业、企业难以真正成为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选手。

 

 

从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历史看(尤其是日本、韩国汽车产业发展),政府对汽车产业的保护只能是在某一时期、某些领域的保护,无限期的保护,只能保护落后。

 

从全球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史经验看,即便解除了股比限制,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从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内在逻辑看,解除股比限制,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不会影响太大。

 

大抵跨国公司进入某一市场,总要考虑自身长处和短处、资源的有限及优化配置、在相关市场的战略需求、全球战略布局、技术、资金的有限性、产品构成、市场的研发及生产要素状况、政府规制、市场竞争状况、文化差异、消费者特点等等因素。

 

正因为有如此之多的因素制约,合资企业才能够存在,跨国公司才需要寻找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找一个“带路党”。合资是寻求双赢的博弈,而非零和博弈。因此,仅仅股比改变,不一定改变跨国公司合资的初衷。

 

 

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是否继续坚持合资企业原有形态——

 

其一,取决于自身实力。汽车产业是重资产行业,即便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也需要通过合资分散风险。在中国汽车市场上走麦城的跨国公司屡见不鲜。即便坚持合资,这些企业也难以坚持,独资更不行。

 

其二,取决于合资企业内中方的实力和话语权。中方一般来说,天然具有主场比赛的优势。中方如果实力强大或对等、话语权足够、策略得当,也能够影响合资企业中跨国公司的选择。当然,如果中方实力疲弱(例如,华晨)也可能出现外资控股乃至独资的情况。

 

其三,取决于竞争领域。在中国汽车企业占有某些优势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外资就不一定采取独资形态,这是我们已经看到的。

 

总之,取消汽车合资企业中的股比限制,汽车市场上竞争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是肯定的,但对中国汽车产业、中国汽车企业来说,并非天塌下来了;对跨国公司来说,也不是天上掉下了馅饼。

 

 

中国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都会有进有退,究竟采取何种态势,取决于企业具体竞争态势和需要。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近70余年,筚路蓝缕,克服的艰难困苦不知凡几,仅仅股比放开值得担忧吗?

 

看着窗外萧瑟的冬景,想起苏轼《定风波》一词中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邮箱:qcr007@126.com / 电话:010-63135270。

相关信息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