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加拿大强索中企股份,打压中国锂供应链

作者:
黄耀鹏
时间:
2022-11-05 08:50:58

 

加拿大强索股权,不过是中美新能源产业竞争的小情节。一旦无法将新能源产业规模拉升到期望值,现在的投资、使下的杯葛手段,都将成为负资产。

作者丨黄耀鹏

编辑丨田草

出品丨汽车人全媒体

 

11月3日,加拿大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三家中企撤资。

 

即中矿(香港)稀有金属资源有限公司,应从加拿大动力金属公司撤资;盛泽国际(盛新锂能孙公司),应从智利锂业撤资;藏格矿业投资公司(藏格矿业子公司),应从加拿大超锂公司撤资。

 

 

目前,中矿表示,该事项对动力金属公司交易有影响,对公司投资的Tanco矿业没有影响。中矿强调,Tanco于2019年交割,通过了(加方)安全审查,目前没有追溯。

 

而盛新锂能和藏格矿业都表示,要核实和沟通。后者表示对加拿大超锂资源公司投资仅有400万加元,风险可控。

 

中国官方平淡回应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加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人为对企业间正常经贸设置障碍,有损于全球供应链稳定。中方敦促加方,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无理打压,为中国企业在加正常经营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中国官方的回应调子,完全在意料之中。

 

加方这次做出“创举”,第一次点名要求已经交易完成的企业退股。强买强卖也好,抢劫也好,确实是罕见的粗鲁举动,和西方一直倡导的“自由贸易”原则相违背,也背离了中加在2014年签署并批准的“中加投资保护协定”。

 

加拿大宁肯“支持市场经济”的形象受损,也要迫使中企将持有的、微不足道的一点股份吐出来。

 

此事的性质,和特朗普政府要求强制TikTok卖股差不多。后者还可以说为了很大利益,但刚才提到的股权利益确实太小,似乎不值得暴露如此吃相。

 

 

此公告一出,国内舆论汹汹,纷纷要求对等或者升格报复。但是我们要看到,中加贸易严重不平衡。

 

以美元计,2021年中加贸易额为916.4亿美元,同比增长20.8%。其中,加拿大对中国出口229.9亿美元,同比增长21.9%;中国对加拿大出口686.5亿美元,同比增长20.3%。2021年中加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超过了2018年的纪录796.9亿美元。

 

双方进出口数据相差3倍,你如何报复一个对你逆差3倍的经济体,然后自身利益不受损,事件也不再螺旋升级?

 

骚扰行动并不意外

 

这当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

 

当时在交易过程中,加拿大本届政府已经评估过安全事项,没有任何行动。现在这些交易早已完成交割,少则一年,长则四五年前的事,加方突然就像通了电一样清醒过来,施展激烈手段。

 

从加方自己的利益出发,此举并不理智。事出反常必有妖,多半又是美国人要求,加拿大照办,和孟晚舟事件如出一辙。

 

无论中国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发现,自己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稍好,但也很难讲)的资产安全,已经没有保障了。

 

 

这是脱钩行动的一部分,美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尽可能地与中国进行激烈的产业竞争。目前可以看到两条明显的脉络指向:一条是芯片供应链;另一条是锂电池供应链。两者的下游交汇产业,就是新能源汽车。

 

对于这两者,美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政策。和芯片供应链直接“掐死上游”的激烈手段不同,对于锂电池,基本上停留在骚扰战术上。

 

这次加拿大的举动,恶心人的成分,远大于实际的利益损失,要的就是你产生患得患失、瞻前顾后的心理。

 

字面意思上的“夺取”

 

原因很简单,芯片产业美国虽然直接出货量比较低(不到10%),但掌握了上游关键技术资源,自然不用太花心思,格杀勿论就是。

 

但对于锂电池,美国没有任何依仗。上游矿山,美国不占优(这个在后面会有详细一点的分析),技术没有排除中企的杀手锏,下游整车产业和消费市场,更是无法与中国抗衡,所以只能牵制。周边不断逡巡,隔三差五打个冷枪,算是“美式游击战”吧。

 

 

和“清洁竞争法”、“芯片和科学法案”相比,美国10月份通过的“基础设施法”不太有名。但就是这部法律,除了推动美国本土的电动汽车电池和用于制造电池的矿物生产,与中国竞争的内容,也很露骨。

 

根据法案,美国联邦政府将拨款28亿美元,为12个州的20家电池供应链企业提供补贴。这些公司的供应,能够满足200万辆新能源车的需求。美国政府投资,也指望大一个数量级的私人投资被拉动。总之,大家卷起袖子,全国上下大干新能源。

 

美总统拜登表示,中国电动车占据了全球很大一块份额,如今全球约75%的电动车电池都是由中国制造,美国需要设立“大胆目标”,把份额“夺回来”。

 

当时,人们对“大胆”、“夺取”的理解,都集中在政策补贴竞争和商业竞争上,还没有料到,真的是字面意义上“大胆夺取”。

 

海外依赖也是“罩门”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罩门”在哪里呢?芯片是一个,锂电池原料海外依赖是另一个。

 

中国对海外锂资源的依赖,超过85%,比石油还高。唯一不同的是,石油用了就没了,但碳酸锂不一样,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

 

考虑到规模积累效应、新能源汽车/储能设施的电池梯次利用,以及退役速度,海外咨询机构(就是快破产的那个瑞信)预计,2040年中国就无须大规模进口锂盐及锂矿了,那时海外锂矿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这里面有个前提,2020年瑞信估计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20年内复合增长率25%。现在当然增速远远超过这个预期,今年不出意外的话,仍将是三位数增速。

 

但2028年之后,这种爆发式增速将难以为继,和燃油车一样,将转入存量更新为主的阶段。我们不知道分析机构的数据模型细节,姑且承认其数据有效性。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今年9月中国碳酸锂进口量1.25万吨,同比增长251%,环比增长10.9%;前三季度,中国碳酸锂合计进口量10.45万吨,同比增长76.5%。

 

存量而言,全球已探明的锂资源总量高达1900万金属吨,其中58%集中在智利、澳大利亚、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

 

世界上储量最高的智利,锂矿储量高达920万金属吨,产量则排在全球第二(1.8万吨),其后是澳大利亚(570万吨,且产量最大)、阿根廷(220万吨)和中国(150万吨),接下来是美国(75万吨)、加拿大(53万吨)、津巴布韦(22万吨)、巴西(9.5万吨)。

 

中国的锂盐大多数在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地理气候条件恶劣,开采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天很难作业)。

 

而中国生产全球2/3的锂电池,因此对海外锂盐的依赖是无法在短期内克服的。

 

 

按照当前局势的发展,中资企业将无法在加拿大、美国获得任何锂矿资源,也不能收购在两地上市的锂矿公司。而澳大利亚目前只允许外国公司收购锂矿企业不超过10%的股份,该政策也随时可能加严。

 

加拿大本身锂矿资源占比很低,但加拿大的矿产公司有很多握有北美和南美的锂矿开采权。中国参股加拿大矿业公司,恐怕也有间接强化“南美大三角”锂矿控制权的意图。

 

产业链或需持剑经商

 

中国的应对,当然不限于外交部平淡的回应。

 

从产业层面,中国正在加紧通过投资、产业链连通等多种方式的经济联系(主要是“一带一路”计划牵引),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智利,中国下了很大的功夫。智利法律上本来不允许外国厂商投资矿藏,但是今年早些时候,比亚迪与智利当地“北方矿业”分别出资6100万美元、6000万美元,中标两个8万吨锂矿开采合约。比亚迪因此成为首个参与智利锂矿开发的中企。

 

 

中国车企、电池企业买精炼矿、锂盐之余,即便只出于财务考量,也有动力去收购矿山,以此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而且,在当今的全球局势下,稳定供应源最好的办法,就是买下来。当地法律不允许控股,就采取参股的办法。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中国已经控制全球70%的锂矿产能,刚好和中国的需求基本对应。

 

向上游投资,尽快完善产业链,是下游厂商固有的需求,顺带有维护财务稳健和投资增值的需求。其实在加拿大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加拿大这么一闹,就意味着在“盎撒五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投资,随时可以被无理由驱逐,游戏规则有着严重的劣化趋势。

 

美国一直想在产业链上对华脱钩,也一直想让制造业回流。如果第二个目的无法达到,那么要力保第一个。即宁可自己受损,也要拖慢中国的发展。这个时候美国人是不讲具体损益的,这是我们的思维误区。

 

 

中国一直有一个幻想,即美国内部还存在一个稳固而强大的、基于长期利益做出审慎决策的集团。但事实上,现政府连一个有影响力的顾问团队都凑不齐。这种情况下,指望对方基于利益谈判,是不可能的。

 

这个时候,中国必须有把握保护自己的海外投资和其它利益。现在对方能掀桌子,就是看出你没有按住桌子的实力。

 

对美国周边,中国暂时没办法,但拉美不一样,当前又变回“和美国对着干”最时髦的时代。

 

有意思的是,巴西刚落选的右翼总统博索纳罗统治时期,中巴关系其实还可以,反而是当过总统的左翼卢拉上来,变数不小。拉美的政治更迭速度比不上非洲,但是一旦发生,我们也只能干看着。

 

有必要将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触角,伸展到拉美。目前只有前两项,还做得远远不够。美国试图对华搞包围圈,中国向来信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中国在非洲存在的巩固性,远胜拉美。后者地理上更远,传统上也被视为美国后院。但11月4日来访的德国总理朔尔茨说得好,没有哪个国家是别国的“后院”。大胆向前探索一点,就算收益不大,牵制对方总是好的。

 

 

加拿大强索股权,不过是中美新能源产业竞争的小情节,而我们的直接报复手段匮乏。但是中国可以直趋目的,即强化新能源产业链本身。为此,脱离美国的势力范围,在中间地带,甚至对方的边缘地带用力,可能有更好的效果。

 

一旦美国无法将新能源产业规模拉升到期望值,现在的投资、使下的杯葛手段,都将成为负资产。而中国新能源产业壮大,象征对方使绊子的终极失败,则是更好的回应。不纠结于一城一地,达到战略目的即可。

 

其实“复仇”这桶酒,若有耐心等待长久的酝酿发酵,可能更醇。【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信息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