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跨国一级供应商,变局中艰难寻找新定位

作者:
齐策
时间:
2023-04-08 08:20:57

 

一级供应商的转型是战略性的。在“增量供应商”和孵化供应商的夹击当中,跨国一级供应商正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新位置。

 

文 /《汽车人》齐策

 

到3月底,全球前20名跨国Tier1(一级供应商)的2022年财报出齐了(日企除外,因为财年截止日期不同)。

 

相对上年,2022年Tier1的营收大多数都涨了,从-4.4%(麦格纳)到63%(佛瑞亚),大部分公司的营收都已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但净利润则产生了分化,从-383%(佛瑞亚)到202%(伟世通),跨度非常大。

 

而前几名的排名顺序几乎没有变化,博世、采埃孚、大陆、现代摩比斯、麦格纳、佛瑞亚仍然占据前5名。拆分或卖掉部分业务之后的安波福、博格华纳、舍弗勒,营收排名有所降低。

 

转型速度决定盈利水平

 

在发布财报的时候,很多Tier1往往附带解释利润下滑的原因。诸如地缘问题导致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主机厂的生产计划不稳定、劳动力紧张,以及对新业务的投资,都拖累了盈利。

 

这几年,Tier1的成本结构确实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家都在向电气化方向转型,有顺利的,就有不顺利的。

 

麦格纳2022年营收微跌,但净利润跌了66%。麦格纳的解释,仍是电气化和辅助驾驶投资所致。利润跌了12.3%的李尔,也做出了类似解释。

 

 

与之相反,有些供应商电动业务已经做起来了,成为公司业务新增长点,财报就好看很多。2021年从大陆拆分的伟湃科技(营收增长8.6%,净利润上涨119%),2022年获得140亿欧元的新订单,其中有3/4来自电气化领域。

 

而博格华纳对燃油系统业务实施“先买后卖”的操作后,其电气化业务突飞猛进,以前燃油喷射+变速箱+涡轮增压系统+废气处理的业务“四大天王”,正在转型为混动+电驱(电机、减速器、逆变器三合一)、功能配置(系统集成和热管理)三大新业务为主。

 

2021年到2022年底,博格华纳连续5次收购,都获得了成功,其标准就是收购资产是否对电气化方向有助益。透过系列收购,博格华纳在电池、电驱和充电业务都获得新能力。除了树大根深、电气化起步较早的博世,快速形成新业务盈利能力的,当属这家美国企业。

 

 

就连以内饰业务为主的李尔,也紧贴新业务。其积压的75%座椅订单来自电动车客户,而电子电气业务也积压了10亿美元订单。对于李尔而言,招工是个难题。李尔自称,其业务已经有50%跨入电气化。就连座椅这种产品,新能源和燃油车的需求,也产生了分化。

 

供应商们认为,过去3年全球汽车供应链的动荡,将会减弱。在面临运营环境挑战的2022年,能将运营稳定下来,并在新业务上开始赚钱,让跨国Tier1们开始憧憬2023、2024的增长。

 

接下来果真就是收获时间吗?

 

“三电”参与感低

 

和上一财年比,多数跨国Tier1在2022年的营收,多数都说得过去,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相对传统燃油车时代,如今的跨国Tier1控制力下滑了。

 

三电(电池、电驱、电控)领域,跨国Tier1正在努力挤进来,但是,电池首先就没戏。宁德时代的营收水平,如果放在跨国Tier1的榜单里,暂时排到第三,和第二名采埃孚非常接近,2023年一定会超过后者。只不过很少有舆论将宁德时代视为Tier1。

 

 

而电机电控市场偏小。电机都是采购第三方,通常跨国一线Tier1嫌弃这块市场肉少,以至于国内主机厂采购名单里,前20家电机供应商,无一跨国Tier1。

 

我们可以列出一些名单:卧龙电驱、中车时代、大洋电机、斯达半导(电机控制)、正海磁材、凯中精密、日电产(日企)、联电、汇川联合动力、英博尔、阳光能源、巨一等,不是车企孵化,就是跨界运营。

 

这里面唯一的外国企业,就是日电产,只不过其规模不大(营收53亿人民币左右),本身就是做电机和光学器件的。这里面几乎看不到传统巨头。

 

电控则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电池企业做成PACK整体方案(包含软件),卖给主机厂;另一部分,也是主流做法,即主机厂自己做电控部分,将电控硬件整合到PACK上,而软件则运行于车载算力中心(有些厂商还部署了云监控体系)。

 

既然不做电池,电控就比较难染指了。

 

混动还是指望老客户埋单

 

虽然主机厂越来越倾向于自己搞定“三电”,但博世仍然提供了电机、逆变器、热管理系统(对于电池作用突出)。和以往一样,博世声称这些产品的标准化设计和稳定的质量,可以让主机厂降低开发成本,快速拿出整车产品。

 

 

采埃孚的变速箱很有名,但只有不多的人了解,采埃孚是德国首批量产混动动力模块的供应商。相对燃油车,轻混、插混系统对发动机和变速系统的要求开始变得不一样。采埃孚能为客户提供全套混动动力组件。宝马和奥迪是这部分业务的大客户。

 

纯电这部分,采埃孚居然屈尊,去做中小电动车用的“中央电驱”。需要指出,这些产品,国内主机厂采购很罕见,仍是德国“御三家”在大规模采购。

 

而采埃孚的底盘系统(虽然电动车底盘调校有自己的特点),仍然通吃。这一块在国内高端市场,仍然保有很强的影响力(客户可以不买,但是回头就要求自己供应商想办法逆向)。

 

总体而言,采埃孚的电驱动桥和集成电驱系统仍然能打,但是相对燃油车时代变速箱那种统治力和业内声望,不可同日而语。

 

 

舍弗勒也做了类似的开发。舍弗勒的经典产品就是P2混动模块,但国内基本不怎么待见这种混动方案。国内比较流行的是串并联混动,增程则正变得火热。

 

而舍弗勒开发的轮毂电机,则比较坑,几乎没有国内主机厂青睐。恒大当年要上这种技术(但是落地产品不详),但是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项目流产。

 

“Tier0.5”和“Tier1.5”

 

在传统的汽车供应体系中,燃油车动力系统,绝大部分都属于供应商。

 

不仅如此,从完整计算及域控制器参考设计平台,到配套软件、功能安全测试验证等环节,传统Tier1拥有着巨大的话语权。其开发进度决定了车型的研发周期,议价力方面也几乎“说一不二”。

 

 

在电动化、智能化的当下,传统Tier1的打包方案开始失宠。定制化、个性化、客户化、服务化的供应模式,正成为新趋势。供应链的运行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因此,有人在去年提出“Tier0.5”的概念。在新能源时代,主机厂做了一部分Tier1的工作,把后者业务架空了一部分。Tier1并非出局,而是必须向主机厂让渡一部分技术整合的权限。这样,主机厂自研、多元化生态合作,就成了”革Tier1命”的代名词。

 

随着传统主机厂推进两个整合(技术整合、供应链整合),新能源产能快速放大,新势力的市场权重在向下走。但是技术整合这个事,是新势力首倡,而且现在推进得比较深入,算是领风气之先。

 

在这种情势下,Tier1凭借技术积累,在汽车辅助系统、电子系统、底盘及其他电气化系统上找到新订单。因此,Tier1的电气化转型成功的标志,从来不意味话语权的提升,而是通过降低话语权,在新供应链上找到位置。

 

 

还有些Tier1,稍微回撤半步,开始做Tier1和Tier2混合业务,也取得不错的业绩。在电动化产业链上,如果“Tier0.5”的说法成立,那么也就有“Tier1.5”。

 

800V高压充电,正在从高端车上逐渐下放,变成新的竞争要素。高压充电要求车上的电池模组、半导体器件、电机,甚至整车的电子电器架构,与之匹配。与其在旧系统上修修补补,不如开发新的高压平台。

 

安波福在电连接器和E-E架构的电磁兼容设计上,提供了架构级方案。安波福声称,可以只提供连接器和屏蔽导线,适配主机厂的充电系统(Tier2角色),也可以提供全车电磁兼容设计和整套充电模块(Tier1角色)。

 

今年2月,安波福就向集度汽车提供了后一种方案。3月,安波福在武汉建立了电连接器工程中心,准备作为Tier2扩大承揽生意。

 

 

这两种趋势,让供应商分级的界限变得模糊,这本身就说明原来的供应链体系开始解构并重组。

 

灵活应对软件挑战

 

软件的集中自研,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共同开发,都助长了这一趋势。和主机厂一样,Tier1对于应用软件开发问题不大,难点在于中间层软件。这是软硬件解耦的关键,也是软件系统实现跨平台部署的前提。

 

而合作伙伴,基本都有IT背景。按照刚刚结束华为轮值董事长任期的徐直军的话来说,就是他们打算做“增量供应商”。

 

言外之意,就是不和客户抢生意,也尽量避免和传统Tier1正面争抢,而是在业内刚产生的新需求上,在大家还不容易上手的时候,给出解决方案。这是软件供应商进入汽车行业的核心能力。

 

 

当然,这种事很难拿捏尺度。有些IT厂商效法传统Tier1,给出的系统级解决方案,希望主机厂照方抓药,直接采购、做好对接,上车了事。

 

但是,这个系统可不是以前Tier1做的分系统或子系统,而是全车软硬件系统(应用层为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还有与底层E-E架构有关的软件和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算是“大系统”,也顺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如果这些都提供了,主机厂真的只剩造壳了。这就犯了大忌,比华为扩展“增量业务”遭到合资主机厂抵制,还要糟糕,比如百度的阿波罗计划。

 

最了解传统主机厂的,还是博世为首的跨国Tier1。博世去年就表示过,既可以单独卖软件,也可以单独卖硬件,或者软硬件一起卖。

 

表面上,这是为了适应主机厂多元化需求;实际上,就是自证没有野心。既然可以提供开放性硬件,配合主机厂的软件(先别管软件怎么来的),主机厂就不怎么担心车载功能控制、数据采集被拿走。

 

博世致力于打造“硬件+底层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算法+系统集成”的全栈技术能力,但卖的时候,是可以拆散了卖的,也可以在其中挑选子系统组合。当然,代价是主机厂必须自己搞定系统级联调。

 

我们看到,博世在2022年将软件研发部分,整合到同一个部门,成立了主营软件业务的易特驰(ETAS),其业务包含基础软件、中间件、云服务以及研发工具。

 

 

相似做法的还有采埃孚和大陆集团,两者合资参投软件初创公司Apex.AI。后者开发中间件操作系统(Apex.OS),并可以让客户定制。

 

采埃孚还在2021年与KPIT达成合作,合作开发模块化中间件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叠加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运动控制和电动化管理系统。

 

除了新势力,这给二三四线车企提供了一个统一解决方案。即便一线主机厂想自己搞定操作系统,Tier1也可以提供开发工具、某些组件(软件封装功能),或者与主机厂联合开发。总之,身段柔软得很。

 

Tier1的新投资,可以给开发能力跟不上产品节奏的主机厂,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出路,让客户快速过渡到可靠的中央计算机架构,缩短开发周期。

 

看上去,跨国Tier1反而谋求与“增量供应商”抢生意,倒退两年都不可想象这种格局。

 

 

在全球主流市场上,传统燃油车业务正在逐年萎缩。这一利基业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侵蚀。跨国Tier1的应对方式,是投资转移。他们以拆分、收购、联合等资本运作方式,向新业务倾注大量资源。

 

在2022财年,大部分传统Tier1已经开始获得新业务的市场份额和盈利,但仍然不稳定,尚未成为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接下来盈利重心将连续转向新业务。

 

新能源汽车部件可能是一个未来几十年都会持续增长的市场,因此Tier1的转型是战略性的。新能源产业,在“增量供应商”(大多数都有IT、3C背景)和孵化供应商的夹击当中,跨国Tier1正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新位置。

 

至于跨国Tier1还能否拿到以前那样的话语权,照目前看,恐怕不能复制历史。当然,我们只是看到了这一进程的初始阶段,未来汽车供应链会不会沿着当前的趋势直线前进,还很难预料。【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