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中国整车出口暴涨,只是大戏的序幕

作者:
黎野
时间:
2023-05-13 08:10:10

 

中国整车出口,只是国内产能的消化和平衡;而建立海外产能布局,才能实现全球产能调配,即进入真正的跨国车企阶段。

 

文 /《汽车人》黎野

 

根据中汽协数据,4月份中国汽车出口37.6万辆,同比增长170%(乘用车31.6万辆,同比增长220%);1-4月汽车出口137万辆,同比增长89.2%,出口金额2045亿人民币,增幅120%。

 

 

《汽车人》在《4月整车销量,惯性不改》一文中提到,海关统计的出口机电产品大类当中,增速最快的就是整车(包含底盘的话,前4个月出口149.4万辆),而且金额涨的更猛。

 

现在舆论的胃口已经养刁了,动辄翻倍的出口数据,已经习以为常了。其实这只是“新常态”,因为在2011年-2020年这10年中,出口平均增速只有2.1%;此后的2021年和2022年脱胎换骨,增速分别达到102%和55%。

 

现在的比较基数已经比较庞大(2022年311万辆),业内此前预料,今年出口增速将调低,但前4个月的增速,甚至超过了2022年。

 

 

出口目的地构成上,除了俄罗斯因为西方车企撤出,中国品牌实施了“换防式”占领,其余变化不是很大。东盟的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增速也比较高,原因《汽车人》也曾经解释过(《1-2月中国整车出口增长,俄罗斯居首》),不赘述。

 

而欧盟目的地当中,排名最靠前的是比利时。欧盟内部“马约”和申根的存在,可以理解为对整个欧盟的出口,而非局限在比利时。选择登陆港口,只看报关成本和运输便利。

 

欧洲人的两个发现

 

过去在全球整车贸易体系当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德国人和日本人,对中国这种增长态势,还是很有危机感的,尤其体现在电动车上。

 

以前不管中国品牌卖了多少燃油车,欧洲人都有居高临下的心理优势。一方面,是发动机的技术积累上,双方差距很大;另一方面,中国的品牌积淀太少,因此只能依靠性价比,卖廉价车到“亚非拉”。而欧洲品牌则集中于高价值的价位区段。

 

中国市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BBA在中国的销量占比,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全球销量的1/3。而奔驰旗下的豪华品牌迈巴赫,去年有一半以上的产品销往中国。

 

 

德国专门研究汽车经济的学者费迪南德·杜登霍夫,承认了德国对中国业务的依赖性,“在德国支付给工人和雇员以及股东的钱是在中国赚来的。”

 

但是现在,欧洲产业界惊恐地发现,传统汽车行业的资产(有形和无形)可能不像过去那么值钱了。电动车的研究、生产和组装要“快得多”。

 

而中国品牌之所以成为电动车的领头羊,原因是中国人的成本效益非常高,且占据了整个价值链。从原材料到电池制造,再到电动汽车的生产,所有一切都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德国国内的整车产能,有1/3的动力电池来自中国。2024年之后,这一比例将降低,但这是因为中国和韩国供应商在东欧部署了本地化产能。

 

中国生产了全球85%电机中的永磁铁。如果提到金属原料,中国的产能更是基本覆盖了全球需求。这一进程,有点类似于当初自动生产线上生产的车子,取代了手工制作。

 

 

第二个发现更令人沮丧。打造一个富有声望品牌的规则,正在被打破。以前业内的认知是,廉价小型车的潜客,对品牌忠实度差一些,而高端产品的客户,非常认牌子。“买家不认新品牌”这种事,在电动车领域,被大幅削弱了。

 

这降低了中国品牌征服世界的难度。除了算是欧洲品牌的极星和沃尔沃,已经有中企打算在欧洲设立本地化产能,而且声明不会放在脱欧的英国,它们将与中国在东欧的电池企业尽量地靠近,但俄乌战争的不确定性,让中企还有点举棋不定。

 

出口增速是非线性的

 

2022年,中国品牌在欧洲电动车销量中占比为6%。但是这只是前奏,因为中国品牌的注意力刚刚转向欧洲。德国人估计得还是比较保守,认为2026年中国将制造全球一半的新能源车,其中200万辆拿出来出口。

 

占全球一半新能源这个指标,今年就可以实现。现在估算的中国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从年初的660万辆,升到850万辆。中国市场没有那么大胃口吃下这个产量,其中可能至少有80万辆销往海外。那么200万辆,可能花不了太久。

 

据韩国方面的预测,今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可能达到1340万辆,其中美国14%、中国58%(777万辆)、欧洲22%,三地市场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90%以上。

 

 

欧洲汽车产业界已经认识到,中国的整车出口增速,不是线性的。就像那个著名的“池塘里的荷叶”数学题所揭示的那样,一个强大的贸易趋势,从不起眼的麦粒大小,到怼到眼前,花的时间远比人们估计的少。

 

欧洲赌中企搞不定售后

 

当前,中国汽车企业和欧洲同行,对中国品牌在欧洲的发展,持不同看法。

 

后者认为,中企正在利用电动车的成本优势,敲开欧洲大门,依赖小型车的企业率先受到冲击,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用性价比来应对竞争。但是,中国品牌的上限将比较低。

 

原因是中企缺乏在当地的销售渠道,对营销环境也不了解。中国制造商正在试探性寻找经销商,并由后者发展分销伙伴。而欧美日车企,在中国的分销、售后网络的建设周期,都经历了20年以上,逐步扩张铺开。

 

 

欧洲人显然认为,售后服务是中企的短板。中企则认为,自己凭借数字媒体渠道,就可以在欧洲做好销售。而电动车所需的售后服务,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简单的,频率也低。这让维保系统面临的压力很低,可以方便地委托给分销商代管。

 

欧洲人首先是不相信通过网上渠道就可以卖车,另一个是不相信加盟的分销商就能做好售后。双方都依据自己的经验做出了判断。都有向过去路径当中寻找未来答案的意思。接下来的事实,将印证谁才是对的。

 

《汽车人》猜测,结果可能是介乎于二者之间。因为欧洲消费者还未完成市场教育,他们的看法相对传统。与此同时,我们无法预测欧洲年轻人将以什么样的速度,接受这些新的营销手段,特别是网络营销作为一个主要渠道的时候。

 

 

德国人认为,中企实施的两面包抄作战方式,从西欧登陆进行整车贸易,在东欧进行产业链建设和整合。前者拥有相对完善的港口设施(海运距离也比较近),后者则有劳动力和土地税收等成本优势。

 

这里面有“一带一路”下沿途投资的影子,同时,受到同一原则驱动的中欧班列,运力和吨成本,尚无法和海运相比,唯一有优势的是时效性。需要提及的是,这一现状也可能在一两年内发生变化。

 

宏大叙事背景发生了变化

 

显然,如果跳出单纯依靠整车大贸的思路(很可能在某个时段遭遇贸易壁垒),一个必然的出路,就是整车产能本地化。

 

多年来,中企的海外布局,速度并不快。虽然大家都有规划,但总因为各种原因,规划很难实现。

 

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并非来自全球汽车市场,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背景,那就是美元加息之后,各国抛弃美元的动作开始“显形化”。

 

表面上,是因为美元收水,各国缺乏外汇支付手段,因此寻求替代,正好中国提供了美元贷款(让发展中国家拿来偿还债务)和人民币互换协议。实际上,是各国看到美元霸权的裂缝。否则即便有支持,他们也会畏手畏脚,尤其是美国的后院拉美。

 

 

自从巴西和中国签订了一揽子货币和贸易协议之后,阿根廷跟进。而5月10日,玻利维亚总统阿尔塞公开表示,既然“南共市”两大经济体(巴西和阿根廷)都开始使用人民币,那么玻利维亚不会袖手旁观。

 

实际上的效果,就是“南共市”国家抛弃了“不单独对华谈判”的共识,开始自谋出路,而欧盟这方面的迹象还不明显。

 

中国与南美的贸易延伸,就是中企对当地的投资活动暴涨。人民币资本是车企开拓南美市场的利器,不仅仅是规避了汇率风险这点利益,更重要的是由国家信誉和政治友好关系背书。“一带一路”也是这个思路,只不过现在看到新进展而已。

 

不必担心投资安全

 

中国车企对海外重资产投资,还有个顾虑,就是投资安全。以前国家的经济实力没有延伸到那么远的地方,中企难免会担心对方背约弃誓,重资产搬不走,只能吃眼前亏。

 

俄罗斯、中东、北非过去都曾是大坑,而印度则是现实的坑。投资分为金融资本和产业投资两种,前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就产业投资而言,一个落后国家的外来投资不是它自己的,这个资产属于它的出资企业,由母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站在身后。这和外企到中国来投资不同,因为中国自己是个全产业链国家,外企来了之后,最聪明的做法是融入当地产业链体系(比如特斯拉)。

 

而拉美这些国家,哪怕是实力最强的巴西,汽车产业链都一团糟。他们巴望着外资技术支持、工业支持、科研能力支持、供应链体系支持。这是独属于工业强国的体系力量。当地政府甚至都不会动“强制合资”的念头,因为他们没有上游筹码,只有劳动力和市场。

 

就算把企业白给他们,他们也接不住,这就是投资安全的底气。现在很多车企都在实质性加速海外布局,恐怕就是看到这一点。从这一角度看,整车出口,只是国内产能的消化和平衡;而建立海外产能布局,才能实现全球产能调配,即进入真正的跨国车企阶段。

 

到那时,中国品牌与老牌跨国车企之间的竞争,舞台是全球,而不是单纯挤在国内卷。我们距离这一天,已经前所未有地近了。【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