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2 > 2012年第10期

横滨东进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07:34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乘用车销量的增长陷入萎靡。而轮胎行业的景气程度则落后半个周期。2011年,世界范围内轮胎行业整体复苏,相比危机之后的2009年,去年全球轮胎业75强的营收总额上升近50%。

到了今年,轮胎行业的冲劲也被阻遏了。排名前10位的厂家没有变化,平均增长也仅有5.1%,进入“微增长”时期。普利司通仍然占据首位,虽然已经不再在F1疯狂烧钱,仍然以382.5亿美元的销量遥遥领先。

相比而言,同为日本厂家的横滨轮胎(全球销量排名第7位),无论从实力、知名度都远远小于全球销量榜首的普利司通。为此,横滨下重注于新的增长极——东南亚,似乎已经抢得先手。

整合东南亚

横滨今年在东南亚最引人注目的举动,莫过于正在关闭越南的合资公司——横滨轮胎越南公司(YTVC),这普遍被认为是典型的扩张动作。

该公司是于1997年由横滨轮胎、南方橡胶、三菱株式会社三家出资成立的合资公司。横滨虽然在其中唱主角,但仍然要平衡另两个股东的利益。2006年,横滨决定玩“双轨制”,又在越南成立了一家独资公司——横滨轮胎越南股份有限公司(YTVI)。

越南正处于进入汽车消费时代的前夜,本身的市场容量有限,但劳动力价格低廉,天然橡胶资源丰富,成本优势明显。定单像雪片一样从全世界飞来,美国对中国轮胎实行“特保”后的3年,越南产的横滨轮胎更如鱼得水,在美国的销量暴增70%。大好形势下,掩盖了两个“横滨越南”之间的矛盾。

但今年全球轮胎市场增长率掉下来以后,两个横滨越南争抢定单、区域市场的矛盾就凸显了。虽然没有搞成王老吉和加多宝那样势同水火的局面,但双方营销团队互相拆台、挖墙脚的现象已经露出端倪。

为彻底避免内部火并,横滨决定整合在东南亚的资源,停止两个越南子公司的内部竞争。撤销合资公司,将其业务归并到独资公司(YTVI)旗下。两家变一家,化干戈为玉帛。横滨希望这样就捋顺了在越南的生产业务。

不仅如此,横滨分别投资5300万和1.4亿美元,在印度哈里亚纳邦、俄罗斯利佩茨克经济特区新建了轮胎生产线,后者的投资规模远远超过前者。俄罗斯是横滨的第四大市场,加快本地化生产进程,有利于和廉价的中国、韩国产品竞争。

在菲律宾,横滨重磅斥资6.4亿美元,大肆在克拉克(前美国空军基地所在地)扩充生产能力。菲律宾的橡胶资源比越南更加丰富而优质,这是高端产品所必需的。横滨的目标是在菲建立全球的生产中心。计划5年后,横滨的菲律宾工厂每天生产5万条轮胎。其中,菲律宾本土只消化4%的产量,其余都用于出口。

中国算盘

面对激烈竞争的中国轮胎市场,横滨围绕上海销售公司建立了苏州、杭州两个生产基地,这些都是独资企业。横滨认识到,公司产品在中国北方的影响力远不如长江以南,必须快速向北扩张。

山东潍坊也有横滨的合资公司,但生产的橡胶制品不包括轮胎。为了能在山东立足,横滨与山东兴达轮胎合作,今年8月份宣布向后者提供工地、矿山用途的大型车辆轮胎技术。同时,将承购山东兴达轮胎制造的一定量子午线工程胎,具体数量和承购方式还待协商。

不管方式如何,这些轮胎制品将贴横滨标识,也就是兴达即将给横滨代工。表面上看起来这个协议中,只有山东兴达一方获得了明显利益,不但获取了技术,还通过给横滨贴牌生产,获取了稳定的需求。那么。横滨如何实现自身利益呢?

横滨已经通过市场研究发现,在山东直接建立独资的生产厂,将很难在生产成本上与山东众多的轮胎厂家竞争。代工就成为现实选择,这样一来,横滨马上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产能。不但在低端产品上增强了竞争力,还跻身于工程车辆用途的轮胎产品市场,这招被业界认为是一步好棋,但双方合作的质量还有待于观察。

从横滨轮胎在全球的布局来看,在欧洲实在无法与米其林、倍耐力和普利司通抗衡,横滨德国仅仅是在欧洲的象征性存在。其战略重点一直是美国,早就在美国东海岸建立了一系列销售公司和生产厂。而重视东南亚乃至中国市场和生产基地,则是近5年来的事情。

今年,横滨明显加大了东南亚-中国这一极的布局力度,投资规模一个比一个大,与欧洲、北美的保守策略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美国对中国轮胎特保期间,横滨坐收渔利,不但销售额大增21%,还在半年内两度提价8%。理由是原材料上涨,对于海运和通关费用的降低则只字不提。

截至今年9月26日,美国对中国实施的轮胎特保案已经到期。“特保”3年来,美国轮胎工业反而减少2000个就业岗位,所以特保延期基本无望。横滨认为,要想提升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必须加强在东南亚的生产基地的建设。显然,横滨已经做好在美国市场重新与中国产品竞争的准备。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