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2 > 2012年第2期

长安的王牌

作者:
时间:
2012-02-08 16:30:01
 ■ 本刊记者 陈瑶
重庆市江北区建新东路260号,长安汽车总部。最近总会看见好几辆没有挂牌的车子出没,有市民好奇地指指点点,评头论足。问问他们的感受,他们会很正经地告诉你:“看上去有点巴适哦……”
再过两个多月,这款“巴适”的车,就将正式以“逸动”之名出征。你可以将其看作是长安的一款新产品,但却不能限于这样的想像。有什么可以被董事长徐留平赋予“长安要建立中国最强大且持续领先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呢?这固然是一个宏大的梦想,但至少在逸动身上已有所端倪。
逸动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现身市场?“如果不出意外,它应该开始享有与某些合资品牌同等的关注,比如北京现代悦动。”有分析人士这样对《汽车人》推测。
若真能如此,逸动的意义就不止于长安,你可以将此视为是自主汽车一次真正的有力反击。此前,在跨国巨头云集的中国车市,自主品牌每每喊出“自强”的呼声时,却总是很快地集体“失声”。即使在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曾经“风光无限”的某些自主产品,现在已经遭遇失败的宿命,不得不开始暴风骤雨般的转型。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回归理性的时代。
然而,长安在自主创新领域的摸索,却迥异于任何一家车企。不模仿,不购买,不外包,长安要完全独立地自主创新。同样,长安也有过失落,也为自主交过学费。徐留平承认,长安这条路走得太辛苦,太难,甚至是不取巧,尽管如此,“以我为主”的方向,一直都没有偏离过。“没人会把核心技术给你,即使合资自主,也只是存在于合资公司。”
“长安只认同正向开发、以我为主。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特点。”长安汽车党委书记、主管研发的副总裁朱华荣也强调,“只有正向开发,对标国际一流品牌产品,我们才能建立自主研发体系,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徐留平说。长安的能力究竟有多大,能够支撑逸动带给业界的想像空间?尤其是在合资自主开始下压的时候,自主品牌的生存更为堪忧,逸动凭什么去赢得用户的关注?它会不会又陷入自主乏力的窠臼?“全新平台,全新动力,全新设计”——拥有“三新”特质、集合全球研发资源的逸动,必须要对长安“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的模式,做出有力证明。
“五国九地”的研发格局,正在被打造成长安最不可复制的“进攻力”。依此而生的逸动,若不能取得成功,长安即使在微车领域继续高速增长,也无法对应其“中国汽车四大之一”的名号。把握住机遇,对长安的未来至关重要,
“逸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是领导们的原话。”内部人士悄悄透露给《汽车人》。
逸动来了。这一次,是背水一战。
全新出发
长安曾经受过挫折,就在逸动所处的中级车市场上。4年前,中级车志翔推出,未能取得很好的市场表现。其间,尽管也做过很多改进工作,但收效甚微。“当时我们对中级车市场用户的需求,没有搞得非常明白。”长安汽车总裁张宝林如此总结。
当然,这并不属于长安的“孤本”,失败者有很多。在那个被“低价低质”充斥的自主年代,自主向上的视野,仅仅还局限在“能够做出一款产品来”。都想冲进中级车市场,却都不约而同地力不从心。
“一款产品的成功不是单一的成功,失败也不是单一的失败,这就像打仗一样,有先头部队,有运输部队,还有后勤部队,这实际是一整套的体系。”张宝林坦承,当时长安的体系能力还不完全具备,“就觉得有这样一款产品了,我们就去市场上拼吧。”
事实上,在志翔推出之前,长安从微车转战轿车,时间不过两年,旗下仅有一款经济型小车奔奔,以及在北京奥运会示范运行的混合动力杰勋。彼时,包括长安在内的所有自主品牌,“体系”概念基本都未形成。
有了失败的教训,突破口反而更容易找到。从整个产业链条去把握用户的需求,并逐渐形成规律。随后,长安在悦翔、奔奔Mini等不同级别产品上的成功运作,开始有意识地积累经验。
没有谁会去否认中级车这一细分市场的关键性,约400万辆的年销量,足以让任何车企心动。对自主品牌而言,只有在这个市场上站稳脚跟,获得与合资品牌同台竞技的资格,才有可能迈入更高端的大门。这一次,长安重新出发。更大的注脚在于,长安中高端品牌已经启动,逸动的运作,必须要为其提供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显然,这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但也意味着,长安不可能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虽然这是最省事、最省钱又最容易出产品的一种方法。但在徐留平的战略里,长安必须需要一款颠覆性的车型,既能冲量,又能树品牌,同时还能提升企业的体系能力。
一切关乎未来。
2009年6月,逸动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小组成员深入到全国各个市场,对选择同级别合资品牌的用户专门调研。
“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品牌?”
“你觉得这款车什么地方最好?”
“使用之后,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
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庞大的中级车用户之间散开,最终收拢汇集,成为了逸动重要的前期参考。看上去,这些问题都太普通了,但难点在于,你如何将这么庞大的信息量抽丝剥茧,并找到与之匹配的点?中级车市场已属细分,但中国消费者的层次与需求太过多元,关于“中级车”,长安内部甚至将其划分为ABCD 4类用户,因为他们所关注的点不尽一样,这已经逐渐探入到“用户精准定位”的问题了。比如,同为中级车,朗逸的用户与福特福克斯的用户,不会是一个群体。
“当时有个用户说的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我问他为什么选他的那款合资车,他说第一,漂亮,第二,空
间大,第三,性价比高。你不要看他说得很简单,这3点已经有一个大概的方向。”长安汽车副总裁刘波回忆。
问题也来了。漂亮,一款产品的准备周期需要3-5年左右,造型设计如何能够符合未来的审美趋势?空间大,如果是定位家用而非公务,这个“大”的尺度又该是多少?性价比高,则更为复杂了。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能够控制住成本?所有问题的归结,在于体系能力。成功的自主创新,一定要有一套体系,绝非以前理解的那样,“只与研发部门有关”。现在,长安所有部门都依靠流程串联起来,矩阵式的管理,拉通了整个研发链条,采购部、财务部、市场部、技术部……大家信息共享,一环扣一环地按照项目节点推进。
张宝林介绍,在逸动的开发过程中,从项目启动一直到投产,大致为14个节点,每个节点都会监控目标,一旦目标未达成,整个项目就会预警,暂时中断。“比如逸动采用的技术标准,供应商体系是否能够满足,采购部需要选择供应商,同时又是否满足财务部在前期给出的财务指标,而且市场部要跟踪已经确定的产品亮点,一旦亮点在研发过程中搞没了,这也是不行的。”
“无论此前志翔的市场表现如何,我们确实都是自主开发,基本都是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去抠,走得非常艰难。有些自主品牌,确实走了一条很快捷的路,一个月就能有好几万的量。但你说它真的就成功了吗?现在,我们的经验与能力,与当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曾经交过的学费,回头来看,张宝林认为值得。
设计改变未来
在业内,徐留平有一个著名的言论——“汽车是大宗工业品与时尚业的结合”,这也是他认为汽车充满魄力的重要原因。
如果纯粹从工业层面出发,汽车制造的四大工艺和流程标准,在百年发展史中都有据可循,中国车业与世界汽车存在的差距,可以通过学习弥补,但与“感觉”挂钩的“时尚”,却很难将其定义。
这是徐留平入主长安之后,为长安品牌注入的全新而又颇具难度的要素。汽车的时尚,与服装的时尚大相径庭,受制于研发时间与研发成本,一旦弄错了方向,就不能轻易调整。
“他很时尚的,比较超前,很多东西都难入他的法眼。”长安内部人这样评价徐留平。对这位掌门人的审美观,他们很是信任。
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徐留平不会在技术方面做过多干预,但他始终把握两大原则,一是造型设计,二是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分析。此前,包括悦翔在内的产品设计沟通会,他都亲自参与,并给出意见。
“为什么长安要将造型中心放在意大利?我们都知道意大利很时尚,米兰的时装是全球闻名的,全球知名的汽车设计师也都集中在意大利,所以,我们就在那里集中资源进行产品概念的开发,造型设计。”徐留平说。
这一次,长安意大利研发中心的设计师们打造出了逸动的外形,日本横滨研发中心则负责内饰,他们都有在福特、菲亚特、通用等跨国企业工作的经验。然而,初期的造型评审,在意大利足足经历了5轮,徐留平亲临两次。内部人都说,如此密集的评审,
这在长安产品自主开发史上还是第一次。也并非一帆风顺。逸动最初的造型,没有通过,内部评审只给了一个词——“中庸”。按照规划,“造型”将会是逸动的最大卖点,这样的目标显然在设计初期就没有达到。
“这是公司的战略性产品,年销量至少要10万辆以上,这个造型怎么行?大家现在看到可能还可以,但没有一定的超前性,到时候推向市场,充其量也就年销两三万辆。”彼时,徐留平毫不客气地将整个项目组“狠批”了一番。蓝眼睛、黄头发的老外,是不是不行?他们是不是
不懂中国的审美?
“其实一开始,我觉得还是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张宝林解释,当时在财务指标上,一旦觉得成本高了,就可能会对设计师有所限制,以致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设计激情。“中庸”这个刺眼的评价,也让整个项目组为之震动。
作为逸动项目的新任总监,刘波马上下达了死命令。除了中国法规与人机工程这两点是必须要保证的因素外,所有的工程都必须向造型“妥协”。当多个部门都牵扯到研发中时,发生矛盾不可避免,工作必须要有所侧重。 “研发早期,造型肯定是我们的重点,到后期,重点才是成本控制。”
更开阔的空间,给予了长安意大利研发中心,但意大利人天马行空的想法,长安又必须谨慎对待。因为他们的想法不一定会符合中国用户的需求,就像菲亚特当初之所以在中国折戟,源于其对中国消费特征的陌生。
先集中优势资源,发散思维,包括对未来5年的造型把握,随后,再聚焦,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就是长安的做法。长安汽车党委书记、副总裁朱华荣告诉《汽车人》:“在不破坏整体设计风格的前提下,产品的造型必须符合中国人的想法,这是最重要的,外国人有好的想法,但无法把握中国市场,所以,我们与他们之间,必须形成有机的融合。
”其实,让产品变得“时尚”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这种“时尚”具备较长的生命周期,同时又能够形成企业的独一无二的标志。长安本身也在摸索过程中。
新华信汽车营销战略咨询总监金永生对《汽车人》感叹:“中国的自主品牌太没有特点了。你无论是模仿,还是抄袭,还是外包,最终,你的产品在造型上都必须有很强的辨识度,否则,就只能淹没在一轮又一轮的新车潮中。”
长安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和研发部门的人聊,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海外研发中心的设计师们,对长安的文化已经越来越认可了。其间,并不是没有过争吵,尤其是国外的设计师,通常都视自己的设计为职业尊严,对原作的每一处小改动都不易。但至少,现在已经收获了一个好的开始。没有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就无法让全球优势资源真正转为己用。
如是,长安在研发领域的真正任务,并不是只设计单一的车型,他们需要不断地用设计语言,结合长安的文化,在用户一步一步认可的基础上,强化他们对长安车型的认知,也即是寻找长安设计的DNA。诸如宝马前脸的双肾设计,奔驰前脸的4个椭圆大灯,都已经成为品牌中的经典元素,为市场熟知。
让产品变得“时尚”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这种“时尚”具备较长的生命周期,同时又能够形成企业的独一无二的标志。长安本身也在摸索过程中。
“DNA不是我们造出来的,而是用户能够接受的元素。并不是你搞一个东西很好,那就是DNA,这是一种与用户持续交流形成的结果。”刘波将长安设计风格DNA的固化,初步估计为3年,而时尚、锋锐、大气的“新流动风格”,也将由逸动率先带给市场。
当然,把汽车业与时尚搭上关系,曾经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这看上去有点舍本逐末,“里子”的东西还没做好呢。直到近年,现代起亚汽车一改中庸风格,在汽车设计界掀起了颠覆性的潮流之后,质疑的声音才有点明白了。
“大家都在说,即使和合资品牌有差不多的品质,自主品牌也卖不动,就是在于你挂着的那个LOGO不行。这是没办法的事,那我们就从设计感上提升,至少从‘面子’上让他关注了,才有可能让它进一步了解‘里子’。否则,连看都不看你一眼。韩国品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朱华荣说。
最近,在第三方公司的调研过程中,摘去LOGO的逸动,与好几款合资品牌同级别产品同时呈现在了受访者面前,对逸动的选择率占到了40%,甚至都以为这款新车是合资产品,这也意味着,逸动全新的造型设计,的确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用户的关注。而按照惯例,这一调研结果若能达到30%,产品就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用“时尚设计”来填补“品牌力不足”的软肋,长安走在了自主同行的前列。毕竟,品牌是长远之事,造型是最好的品牌关注助推器,关键看你是否能够拥有这样的能力。
运筹全球资源
逸动并非突如其来。它是长安在研发领域“潜行”多年的必然结果。
2005年以来,长安先后在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建立海外研发中心,2010年6月,英国诺丁汉中心也正式建成,加上随后成立的美国底特律中心,以及分别位于重庆、上海、北京、哈尔滨和江西等省市的国内研发中心,长安汽车已构筑起“五国九地,各有侧重”的全球研发体系。
曾经,业界一度哗然。看上去,这个研发的盘子实在太大了,以致让人怀疑,2006年才正式涉足乘用车领域的长安,是否能够玩转?
“一开始我们也是自己做,但是很辛苦,成果不明显。整个自主品牌与跨国公司的差距还是太大了,全球有这么多资源,我们就是要充分运用,并提升我们自己的能力。”徐留平回应。
根据不同定位,意大利设计中心负责外部造型,日本设计中心负责总布置和内饰,并从细节上打磨完善,这两大中心把长安的汽车设计能力提升到国际一流水平;在英国,长安有动力系统开发中心,主要进行先进动力总成的概念设计,瞄准最前沿的产品,用那里的优势资源将世界顶尖的发动机技术为我所用;在底特律,长安美国研发中心专攻汽车底盘技术,包括底盘性能开发、底盘工程化设计、底盘技术研究以及底盘制造工艺研究等。
在国内尚显弱的项目,长安已在全球寻觅到资源,这已经有跨国公司的概念了。
其实,谋求国际合作,这在自主品牌中是很常见的做法。但长安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不做一锤子买卖。“不是说要造型的时候才去找别人,也不是说要发动机的时候才去买。”外包的模式,不符合长安对研发的终极目标,海外资源应该完全融入到长安的体系之中,全球五大研发中心,都属于长安自己。
这就好比在全球布下一个大棋盘,不同的棋子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如何举棋落定,长安则充当运筹帷幄者。
曾经,某自主品牌董事长对《汽车人》发过一番感慨:“意大利是个崇尚自由的国家,只有自由了才能创新。中国从来都是标准化教育,不可能在造型设计上超过它。”所以,该自主品牌所采用的方式,是造型设计与国际合作,企业本部的精力主要放在工程设计上。
但张宝林对《汽车人》表示:“如果仅仅是外包的方式,很有可能出现血型不合的情况,整体的一致性如何把握?还谈什么DNA的打造?所有的东西,我们要吸收消化,并要符合长安的企业文化,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国际化的产品,必须要有国家化的视野以及由国家化的团队来打造。在全球,包括通用、丰田、大众、日产等,都拥有自己的全球研发中心,为什么这样的方式,自主品牌不能做?业界的担心主要源于两点:第一,投入太大;第二,国际资源是否能真正转化为企业的内生力量?毕竟文化不一样。
长安选择这样的模式,自然经过缜密的考虑。
“自主创新必须要先行投入,先苦后甜,厚积薄发”,这是徐留平经常给长安人讲的话,“如果只考虑财务指标,那就没法做事了。”而上文也已经提到,经过磨合,长安海外研发中心对长安的企业文化越来越认可,并且,总部人员经常被派驻到海外,而海外专家也经常来到中国,双方在良好的互动过程中,实现了整支研发队伍能力的提高。
与此同时,在长安自主创新的策源地——长安本部汽车工程研究总院,4000多名研发人员、70多名海外研发专家在长安扎下了根,还包括1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这里,每年都能获得占据长安销售收入5%以上的资金投入,建成了涵盖13个领域、与世界接轨的高标准试验室。在这个“科研大脑”的策动之下,长安汽车已经掌握了汽车研发领域286项汽车核心技术中的262项。

要将全球优势研发资源为己所用,而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这样的雄心,长安足以带给业界震撼。有时候,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魄力与坚持。

“一个产品的开发时间非常长,大概为30-35个月,不算人工费用,仅开发资金就要耗费3-10亿元。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情况不断变化,跟不上步伐肯定会失败。”在逸动的运作中,张宝林对此体会很深。
也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长安在硬件设施上投入很大。1995年8月,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成为全国首批140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之一,2006年获得国家认可实验室资格,2009年长安在中国企业技术排行榜位列第七,汽车行业第一,2011年评比中,自主创新能力仍然稳居中国汽车行业第一。
其实,在逸动推出之前,长安的“五国九地”研发模式已有过尝试。经济型车型悦翔,就是意大利研发中心设计的第一款车型,凭借不错的造型收获月销过万的成绩,这在自主品牌中较为少见。而微车奔奔Mini则由日本研发中心参与设计,上市即掀起了销售热潮。
这一次,在全新平台上打造的战略车型逸动,承载的希望,远高于之前的车型。有了经验的积累,也就有了更多的把握。前期的调研已经证明,悦动的造型,可以与合资品牌媲美了,能在市场上经受住品质的考验。
5年时间过去了,在国内造型基本还处于模仿与外包的情况下,徐留平现在能够很自信地说:“无论是已经发布的产品,还是即将要发布的产品,长安的造型设计在国内是绝对领先的,我曾经就讲过,汽车卖相第一眼就是看外形,所以在这个层面上,长安的把握还是对的。”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按照他的设想,5-10年内,长安的大手笔投入将逐渐发挥效果,尤其是随着逸动的上市,密集的新品投放即将开始,2012年,长安就将有7款不同级别的产品推向各自的细分市场。
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公司总裁林雷认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最大软肋,在于产品力不行,没有产品,就不会有品牌,所以,推出几款成功的产品至关重要。”
显然,长安正在践行由产品力带动品牌力上升的这条路径。
要将全球优势研发资源为己所用,而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这样的雄心,长安足以带给业界震撼。有时候,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魄力与坚持。
体系制胜
年销10万辆?逸动能否承载这样的重任?这样的宏大目标,通常都集中在合资品牌中级车上。
先看这样一段小插曲。
2010年年初,PSA工作人员来到中国,要挑选经典的小车型运往巴西进行测评,为打造全球性小车做准备。长安的CX20作为最终的测评车型,与其他品牌被运往巴西。
在大洋彼岸的潘帕斯高原,PSA用对待世界每一款对标车型的态度来全方位“解剖”CX20。复杂的路况、恶劣的环境……最终,CX20的高品质,得到了PSA方面的高度赞赏。他们竖起大拇指:“造型豪华、活泼,储物空间大,制动性能好,NVH(汽车震动与噪声)水平卓越。长安CX20,OK!”
正是有了CX20这样的设计和质量控制经验,让长安对逸动“10万辆”的市场前景更有信心。而逸动也并非只是在造型上实现了突破。据悉,在中级车市场销量排行前5名的合资车型,均被逸动作为对标的对象,对标的指标细化下来,多达2000多项,这也是长安历史上对标最多的一款产品。
“这5款车,涉及到同样的部位,大家来分析,好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分析出来,方案也就出来了。”张宝林说。基本每个月,所有的部门都要审视研发进度,开发部门是否贯彻了理念,市场部门跟踪亮点的进展,技术部门完善参数指标。所有的工作,都是保证逸动的研发方向不出现偏离。
“在逸动身上,我们实现了很多新理念,新方法。我们的专家团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前期的产品研发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我们现在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研发效率,一是研发成功率。”朱华荣骄傲地介绍。
比如,一改以往的点焊,逸动采用了激光拼焊技术,保证了整体质量与统一性,在国际上,这已经是一种趋势,包括德国大众等主流企业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展。逸动还大量采用了热成型钢,由于其成型难度较大,这一技术多用于合资品牌,自主品牌还很少有。
在来自福特、马自达等评审专家的意见中,逸动的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了与合资品牌同级水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自主品牌努力提升自己的过程中,一直绕不开的诟病是——“小毛病很多”。
“它们的通病就在于,整个体系能力不足,可能说前期只做了20%-30%的工作,剩下70%-80%的问题,都留在了后面解决,拿出一款车就行了。”某观察人士告诉《汽车人》。品牌本身就缺乏认美誉度,实际使用情况更强化了对自主品牌的负面印象,最终,用户宁愿花高价也要买合资品牌,图个放心。
如何突破这个桎梏?在产品研发阶段就杜绝这样的可能。
在网络论坛上,经常会看到有车主在抱怨,为什么我的车一开起来就有“咔咔咔”的响声,但却搞不清哪里出现了毛病?
这实际上,就是N V H 要解决的问题。所谓NVH, 关乎产品的噪声、震动与舒适性。由于带给用户的感受是最为直接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的设计水平与工艺水平。有资料显示,约有1/3的故障是与NVH有关,各大公司有20%的研发费用是用在解决车辆的NVH问题上。
另一个事实是,国内的NVH技术起步较晚,目前能力较为全面的,当属上海通用泛亚技术中心,也即是说,自主品牌在该领域仍属于“新手”,长安也不例外。但相比于同行依然热衷采用的“外包”方式,长安仍然坚持要打造出属于自己的NVH能力,投入五六千万元,着力构建NVH系统。
被誉为“中国NVH第一人”的庞剑,承担这样的重任。2008年,在福特工作10年之久的庞剑回国,加盟长安。此前,徐留平两次亲笔写信给庞剑,希望他能回国为自主品牌建设贡献力量。而真正打动庞剑的,还是长安在自主创新领域的坚持以及投入,他甚至坦言:“自己若不能参与其中,将会抱憾终身。”
两年时间内,成绩单相继呈上。长安悦翔怠速噪声仅41分贝,达到合资中高级轿车的水平,超过合资品牌小型车43分贝的平均水平;长安自主品牌中级轿车CX30怠速噪声为39分贝,达到合资企业高档车水平;奔奔Mini的NVH水平超过了同级别合资品牌轿车水
平。而逸动此次的NVH,更上到一个更高阶段,怠速噪声仅38.5分贝。
在硬件投入与人才引进上不遗余力,长安要为每一款产品的问世,提供最好的基础条件。
不仅是NVH体系的建立,长安还投资1亿元建立起了高标准的安全碰撞试验室,由来自福特的碰撞专家赵会博士领队,并在今年开始发挥作用。长安所走的每一步,都是看到更远的未来。
现在,包括庞剑、赵会、段志辉、季方胜在内的10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都有长期在国际著名车企工作的经历。“有人曾经问过我,为什么你们要费那么大心思去挖人才呢,为什么不直接收购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技术?我的回答是曾经有过,但这条路不是最好的路。”徐留平说,“买技术不如买人才,因为技术是死的,而人的创造力却是无限的。”
要解决“小毛病多”的问题,除了专家的整体把关外,还必须让产品经受严酷的极限考核。在后期的实验验证阶段,逸动下足了功夫。
车辆行驶5 0 0 0公里后会发生什么情况?行驶10000公里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是用户对产品印象形成的初始阶段,必须要将早期可能出现的问题收集解决。
而在海南、襄樊等国家试车场,几十公里的跑道,以往基本都是投入1-2辆车跑一两次,现在,逸动是5-6辆车跑好几次,实验的样本量加大,意味着实验数据的更加精准。
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合资公司的经验借鉴,逸动开始构建模拟用户的实验体系,面向不同区域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西南区域山路多,东北地区冰天雪地,山西粉尘污染严重,福建一带走私油盛行……所有的特殊情况,逸动都必须考虑到,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针对性地改进。
由于模拟用户实验,投入大,周期长,目前在自主品牌中也较少采用。但对于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逸动而言,必须要在投产前期将故障率降低至最小,满足用户的需求。
“逸动整个道路试验加起来,可能会达到200万公里以上,这么考核下来,它的质量应该比以往的产品有非常大的提升。”研究院内部人士告诉《汽车人》。
自主创新的前提,必须要保证品质,否则,谈其他创新,都是风险非常高的事情。按照徐留平一贯的主张,只有达到与合资品牌一样的品质,再祭出低于他们的价格,才有可能形成优势。
长安对于逸动的期待,在于其能够与合资品牌的低端产品竞争,同时又必须在自主品牌阵营中数一数二。而优秀的产品与完善的体系密不可分。“做好一款产品是有可能的,但怎么把一批产品都能做好,持续打造一批经典的产品?体系能力将会是关键。”朱华荣透露,这将会是长安在研发领域的下一步重点。
备受关注的逸动,无疑将成为长安体系能力的“验金石”。其在国内掀起的自主模式,意义更大于产品本身。
“每个企业会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有些企业走得早,天黑没有看到路,这可能就会失败,如果找到了适合企业的路,有些企业也就成功了。谁都没有错。”业内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对《汽车人》说,“长安这些年,还是在踏踏实实地进行自主创新,专注技术积累,尤其是对全球研发资源的运用,这是其他自主品牌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关信息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