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欧洲新能源市场:中国品牌的新机会

作者:
黄耀鹏
时间:
2023-01-09 08:05:27

 

中国新能源车既然能迫使特斯拉大降价,自然也能在欧洲市场与欧洲品牌一较短长。从内卷到外拓,中国品牌必须要完成自我救赎、扩张生存空间的使命。

 

作者丨黄耀鹏

编辑丨田草

出品丨汽车人全媒体

 

2022年,欧洲人度过了不平淡的一年。

 

对多数欧洲人而言,俄乌战争的影响难以忽视,它将持续存在好多年,哪怕战争明天就结束也是如此。在此后一两代人时间里,欧洲组建大共同市场(欧盟、欧盟关税同盟和英国)的理想,已经远去。

 

欧洲人尽管一度遭遇了能源危机,但也得到一个好消息,那就是今年是暖冬。这个冬天,能源问题不太可能演变成人道主义灾难。

 

欧洲汽车市场:整体沉沦,新能源增长

 

欧洲汽车市场和汽车产业受到了二战后最大的挫折。在向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时刻,欧盟汽车强国非但没有组织起适应性供应链,反而有部分产能向域外转移,欧盟面临错失历史机遇的风险。

 

 

2022年,欧盟内部,除了德国,其他几个主要市场都是负增长。

 

事实上,欧洲主要国家中,汽车市场的量级,基本上分为4个台阶。

 

德国整车市场,是欧盟唯一的250万辆级别市场,属于第一台阶。2022年,德国销量265.1万辆,微增1.1%,已经是表现最好的单一市场了。德国汽车市场的韧性,欧洲最强。

 

第二台阶为150万辆级别:英国销量161万辆,跌了2.0%;法国销量153万辆,跌了7.8%;意大利销量134万辆,好像快从150万辆这个台阶上掉下去了,2021年还是163万辆,大跌17.6%。

 

第三台阶为100万辆级别,只有西班牙,2022年只卖出85.5万辆车,2021年销量102万辆,跌幅16.2%,和意大利成了难兄难弟。

 

第四台阶为50万辆以下,包含剩余所有欧洲国家(不含前苏联国家),其中最大的几个:荷兰销量31.3万辆,跌了3.2%;瑞典销量28.8万辆,跌4.3%;挪威销量17.4万辆,跌了1.1%;丹麦比较出人意料,北欧国家都远离战争波及区,但是丹麦仅销售14.8万辆车,跌幅20%,为主要国家中跌幅最多的一个。

 

 

不过,好在欧洲汽车市场从2022年10月份开始恢复增长,虽然未能填上夏季的大坑,但芯片供应问题解决得较好,也可能是因为需求走弱,导致供应短板不再成为焦点。

 

2022年,欧洲新能源市场走出独立行情,没有随大盘一起沉沦,除了丹麦和意大利,都维持了正增长。

 

德国仍然增幅最高,新能源车销量83.2万辆,增长22%。同为两位数增长的还有:英国销量26.7万辆,增长21%;西班牙销量8.1万辆,增长19.5%;荷兰销量7.2万辆,增长14.4%;瑞典销量16.1万辆,增长19.4%。大国中间,法国新能源车增长稍低,销量32.7万辆,增长7.8%。

 

 

因为欧盟制定的补贴政策更倾向于纯电,导致多数国家的插混增长追不上纯电。从新能源渗透率来看,挪威90%、瑞典52%、丹麦41%,这三个是比中国新能源渗透率还高的国家,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小市场。

 

欧盟大国中间,德国新能源渗透率30%,比中国略高;英国23%、法国21%、西班牙9.5%、意大利8.7%。即便只从消费角度来说,德国仍然是转型最为积极的国家。

 

中国品牌存在感不强

 

如果以品牌论,2022年拿到欧洲新能源车销冠的是特斯拉,销量为9.8万辆;其次是大众汽车,销量8.8万辆;接下来是宝马、奥迪、现代、奔驰、起亚、菲亚特、雷诺、标致、沃尔沃、斯柯达等。

 

特斯拉柏林工厂2022年3月投产后,产能一直未达预期,其中2022年12月只生产了1.3万辆,而预期产能为每月2万-4万辆。

 

欧洲市场出售的特斯拉,仍然主要依赖上海产能供应。在2023年,这种现象将逐渐减少。特斯拉作为中国“头号新能源出口品牌”,迟早要让出位置。

 

 

如果将极星视为真正的中国品牌的话,那么在欧洲新能源车销量排行榜上,该品牌拿到了中国品牌的最高排名第13名,销量为1.76万辆。

 

不过,如果将所有汽车产品都算在内,不止排新能源车的话,在销量总榜上排名最高的中国品牌是上汽的名爵(MG),排名第21名,2022年1-11月销量为9.9万辆。

 

另一方面,从2022年1-11月海关数据来看,出口目的国按照出口金额,前10名排序为美国、墨西哥、俄罗斯、英国、比利时、日本、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和阿联酋。欧洲市场成长为出口金额最大的区域市场。这其中,特斯拉贡献了50%以上。前文《汽车人》也提到了,这一贡献的持续性是不能指望的。

 

其余出口到欧洲的中国品牌,特别是新能源车,出口绝对量比较小,而且无论从时间还是地理上,都是相当分散的。

 

 

2022年中国品牌在欧洲的销量,除了名爵,其余包括极星、比亚迪、上汽大通、红旗、蔚来,在欧洲车市的月销量都在100-600辆之间,而爱驰、赛力斯等,每月销量只有几十辆,这些品牌只能作为象征性存在了。

 

机会在于新能源整车出口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整车贸易形式进入欧盟市场的,而且都与当地经销商达成合作,由后者包销,有点像早些年斯巴鲁与庞大汽贸签订的合约形式。

 

这样对于主机厂而言,财务风险很小,等于用合同锁定了收益,而且合同签了就能拿到预付款。但品牌知名度在当地上不去,经销商是不可能下大订单的。眼下都是小单子,从营销资源分配上,就只能捎带着卖。这样销量能好才怪。

 

因为中国距离欧洲(特别是西部)地理相隔遥远,无论海运还是最近尝试的铁路运输,时间长、运输费用高。

 

 

欧洲车企对华整车直接出口,一般是利用美国基地产能,出口高价值的豪华车。而其余需求,则依靠本地化生产解决。

 

中国扩大对欧出口,一个是现在没有当地产能,另外一个也没有高利润、高价值的产品能够被对方认可。所以,几年来迟迟打不开局面。表面上是资源投入问题,实则是品牌力和产品力问题。

 

欧洲车企在华本地化产能和供应链建设,是从开拓近乎空白的市场开始的,现在看到的比较完善的状态,历经几十年。欧洲本身的供应链和整车生态更完善,如果现在投资几十亿元去建设本地产能,风险太大。当前中国品牌在欧洲的绝对竞争力,不支持这么做。

 

《汽车人》注意到,有些车企已经自行购置专门海运整车的滚装轮,运输效率高,不用改装。而且,自己买船不用等舱位这件事,就表明对自家品牌出口前景有信心。

 

 

显然,突破口仍然在于新能源整车出口这一途径。想降低进入的门槛,提升当地销量,自建销售渠道为最佳选择,其次是与综合经销商合作建立渠道,包销合同是小打小闹。

 

从中国企业积极参加巴黎、法兰克福、日内瓦车展的表现来看,它们对自建本地销售渠道,花大力气推介品牌,还是感兴趣的。目前只是时机问题。

 

 

其实眼下时机就已经成熟。1月6日,特斯拉发动价格战,将中国市场的特斯拉价格,降了2万-4.8万元,相对美国同样产品打了七折。而历史上,美国向来是豪车价格低谷市场,这恰恰说明中国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已经上来了。

 

既然能迫使特斯拉大降价,自然也能在欧洲市场,与欧洲品牌一较短长。

 

目前需要解决的,不过是品牌认知度的问题。而刷新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认知,渠道和营销预算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走过去亮相。消费者的行为逻辑大同小异,都是从产品力到品牌力,完成一轮认知刷新。

 

既然中国的电器、无人机、工业机电产品,能够在欧洲打出名号,汽车作为工业集成产品,自然也能。

 

 

虽然东南亚是中国品牌扩张便利的下一站,但欧洲能接受更高价位、更高利润的产品。这让欧洲市场仍能保持不一样的吸引力。

 

2023年,欧洲和美国一样,大概率要从需求萎靡逐渐回归到市场常态。这修复一过程,可能超过一年时间,而新能源车仍将继续背离汽车市场的整体走势。从内卷到外拓,中国品牌必须要完成自我救赎、扩张生存空间的使命。

 

目前在欧洲月销几百辆的状态,若视为大举投入前的蛰伏状态,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满足于留在历史低位,不做投入打算,可能会失去一次绝佳的海外扩张机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信息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