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芯片“三国协议”,再向前一步是深渊

作者:
黄耀鹏
时间:
2023-02-12 08:10:48

 

美国对华芯片禁令又向前走了一步,若继续向前,面临的后果将是不可控的。对华芯片脱钩,要做到什么程度,现在正面临非常微妙的局面。

 

文 /《汽车人》黄耀鹏

 

1月底的时候,经过数月的谈判,美国、日本、荷兰三国,就“限制向中国出口部分先进芯片制造设备”达成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协议”的指向和次生影响,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法案”的延伸升级

 

在协议签署之前的几个月,日本与荷兰,特别是企业层面,不愿意配合,因为这意味着商业机会的流失。几个月以来,日本与荷兰企业与政界人士,一直在抱怨商业利益受损。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1月13日,日本首相岸田访问白宫,表示“完全接受”拜登提出的“建立美日荷三国合作机制,禁止向中国出口半导体技术”的要求。

 

禁令主要包括:将14nm及更小的半导体技术作为监管的主要对象;禁止向中国出口使用美国技术的产品,包括在中国等海外工厂制造的产品;禁止向中国出口可以生产先进半导体零部件的制造设备。

 

 

这是美国2022年8月签署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以下简称“法案”)的延伸和补充。美国意在组织国际制裁联盟,堵住所有中国芯片产业参与全球分工、技术升级的道路。

 

《芯片与科学法案》总额有2800亿美元,其中有关芯片的预算大约520亿美元。法案的主线是促使美国“再造”芯片制造业,暗线则是限制中国发展先进芯片制造业。

 

对海外企业(尤其是台湾地区),该法案不具行政强制力,主要使用经济手段。即禁止接受法案资助的企业,在中国(“法案”措辞是“特别关切国家”)扩建芯片制造产能,有效期10年。

 

“法案”与其说针对所有芯片代工企业,不如说只针对台积电。因为在大陆生产28nm制程的代工厂,只有台积电,但上游受影响的企业有很多。

 

 

“法案”在2022年10月份落地后,美国认为,没有芯片供应链企业的配合,“法案”存在漏洞,即中国可以自行组建先进芯片供应链,前提是能买到制造设备和耗材。

 

EUV光刻机全球唯一供货商是荷兰的阿斯麦,DUV光刻机还包括日本尼康等企业,而光刻胶、氢氟酸(用于酸洗,去除杂质)的优势企业在日本。所以,切断中国自建产业链的努力,就必须拉着荷兰与日本。

 

 

“三国协议”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一个是先进制程的标准变了,从法案的28nm变成14nm,这应该是荷兰、日本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结果。

 

另一个,这是政府间协议。荷兰和日本政府签了之后,回家将制定自己的政策,这样两国的企业才能奉行。这就意味着禁运手段,从美国国内企业用行政手段、国外企业用经济手段,过渡到海外企业也用行政手段了。

 

对于荷兰和日本相关企业而言,经济上选择权也不给了,显然是一种新的升级。

 

日企损失扩大

 

2月4日,日本政府透露称,岸田首相已经指示经产省大臣尽快制定具体政策,计划在2023年4月前后,与美国和荷兰统一步骤,实施对中国芯片技术的出口限制。

 

日本经产省认为,在芯片制造领域,日本有7家企业受到未来新政策影响比较大,分别是东京电子、爱德万测试、斯库林、日立国际电气、日立高科技、佳能、迪思科。名单上没有尼康。

 

2021年,日本芯片制造设备、耗材出口额3443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783亿人民币),其中30%来自中国市场。而2022年10-12月,由于“法案”逐渐落地,面向中国的销售额减少了40%,损失为1027亿日元(约合53亿元人民币)。

 

如果100%执行禁令,相当于丢掉30%的业务。

 

 

东京电子(TEL)的产品几乎可以覆盖半导体制造流程中的所有工序,是日本第一、世界第三的半导体设备公司。

 

东京电子社长河合利树表示,政府尚未与其就“禁令”沟通。他说:“虽然有影响,但(中国客户的)投资计划,还没有变更到我们想象的最坏程度。”他又指出,如果日本加入限制,将(对东京电子)产生直接影响。他这番话,是在协议之前说的。现在看,“如果”肯定要变成现实。

 

这就揭示了,从“法案”到“三国协议”,日企的损失将扩大到什么程度。

 

河合利树所称的“投资计划”,指的是中国自建芯片产业链的资金投入。同时,东京电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管抱怨称,“这是一旦进去就无法摆脱出来的捕鼠器”,意即对美国政府抱有不信任感。但是日本的限制政策落地,企业将别无选择。

 

全面禁运不可能

 

行政手段比经济手段好用,但代价是荷兰、日本企业不情愿,不情愿就有漏洞。而这些漏洞,是市场价值规律受到扭曲之后的必然结果。就像美国100年前的“禁酒令”,空前严厉的政策和执法,到头来养出空前繁荣的私酿产业链。

 

追求制裁效果最大化,导致措施空前严厉。美国已经将遏制中国芯片产业的措施,升级到这样一个地步:即不仅针对制造端,同时也针对在中国的所有相关需求。跨国公司如果在华设厂,其需求理论上也将遭到禁运。因此也是第一个针对中国境内先进芯片需求的禁令。

 

 

《汽车人》曾在《王军去职,华为汽车业务“抗性”提升了吗?》一文中指出,电动+智能汽车的芯片需求,大都能找到国产替代,从跨国二级供应商转换到中国供应商,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算力芯片,也就是自动驾驶、座舱的算力核心(两个算力需求当前有合流的趋势),产能不是来自三星,就是台湾一批代工厂(台积电、世界先进、日月光等),这些难以找到国产替代。

 

这样,禁令就衍生出两个附加问题。

 

其一,是必须将韩国、台湾地区拉入到禁运联盟当中。其实美国早有相应动作,只不过韩国和台湾地区没有松口,让四方联盟(包含日本)“前景模糊”,反而让“三方协议”后发先至。如果没有美国领导下的亚洲芯片联盟,彻底封堵中国芯片需求仍不现实。

 

其二,是在禁令框架下,如何应对车企,包含德、日、美、法、韩在内的所有在中国境内拥有产能车企的算力芯片需求。

 

按照美国以前的做法,是发配额。芯片企业(卖方)提出申请,美国商务部审批,时间延长、范围受限,此举导致了中国芯片需求下跌(其实只是直接需求下跌,暗度陈仓的无法统计),美国芯片企业2022年市值掉了2400亿美元。

 

 

此举两面不讨好,阿斯麦CEO温宁克2022年12月抱怨称:“在美国的压力下,我们失去的已经够多了!”

 

温宁克质疑美国的“双标做法”——美国芯片制造商能够向中国客户出售其最先进的芯片,而阿斯麦却只能出售旧的芯片制造设备,这似乎是矛盾的。“美国芯片商向中国客户出口没有遇到问题。”

 

现在假设对车企算力芯片需求彻底拿捏,要么仍由卖方申请,这将重蹈2022年的混乱覆辙;要么创新一点,由需求方申请。

 

后一种做法对美国人的好处是,可以清楚地看到芯片流向,但坏处也是明摆着。长臂管辖到审批中国境内企业(不管是哪一国的)订货需求,将引发中国寻求强硬的、范围不可预知的报复措施。而获批速度和范围的差异,将导致欧洲、日本、韩国企业的质疑。重要的是,全球汽车供应链,将引发巨大的混乱。

 

 

禁令要不要延伸到先进芯片需求端,车企们一直有担忧。如今美国又向前走了一步,但若继续向前,面临的后果将是不可控的。

 

迄今我们仍然倾向于不相信,美国决心遏制中国先进芯片的需求。如果只将禁令局限在制造端,从2022年到2023年的一系列外交努力,似乎又无的放矢。对华芯片脱钩,要做到什么程度,现在正面临非常微妙的局面。【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