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芯片国产化,中国车企还用英伟达吗?

作者:
孟华
时间:
2024-01-25 08:45:16

 

国产算力芯片“平替运动”,叠加芯片下行周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大家心里没底,关键是美国官方政策不可捉摸。

 

文 /《汽车人》孟华

 

延迟了7个月之后,英伟达CEO黄仁勋突然在1月20日旋风式访问北上深三城的办公室,但48小时后就飞去台北。

 

黄仁勋此行释放的信号模糊不清。说他高调吧,此行没有预告,也没有拜会任何监管部门与大客户;说他低调吧,英伟达官网上贴出了他穿着东北大花袄扭秧歌的图片——不穿皮衣的老黄难得一见。

 

车企的重要性被低估

 

英伟达已经在2023年加冕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芯片企业,但黄仁勋的憋屈同样肉眼可见。

 

如果不是因为各种限制和制裁,中国市场的占比就不会是20%。他可以轻易成为全球首富,就像马斯克曾经做到的那样。

 

 

很多人对英伟达的汽车业务存在误解,即汽车客户对英伟达来说不重要。按照2024财年二季度财报(2023.7.30-2023.10.29),汽车业务只有2.61亿美元,营收占比约为1.4%,而业务支柱为算力中心(80%)和游戏(15.7%)。

 

这其实是对财报数据的机械理解。

 

2023年,中国大陆汽车企业采购英伟达的车载算力Soc,就达到10亿美元级别。而英伟达的数据业务,大买方新加坡显然是转口贸易方,真正的买家是像阿里云、腾讯云等大客户。

 

一二线车企,上云业务越来越多,从电池监控到自动驾驶训练,托管方就是这些公有云企业。这部分算力需求,最终客户是车企(未来还将有大量个人客户的后台数据,需要算力&数据中心处理),但在财报上,看不出来。

 

 

2023年夏天,这些云巨头向英伟达订购了超过50亿美元的GPU。但美商务部一纸禁令,使这些订单都泡了汤。黄仁勋无奈表示“既要满足监管,又要满足客户”,匆忙开发性能只有A100/H100 20%的GPU H20。但这些客户不买账,纷纷转而采购华为昇腾910B。

 

训练大模型主要看集成算力和卡间通信。英伟达提供的CUDA架构平台,强化了算力生态的优势。不过,目前大模型基本快收敛到固定的模型结构了。国内GPU供应商没必要非得提供能抗衡CUDA的生态系统,重点围绕训练和推理生态就好。

 

自从昇腾进入云计算商的采购视线,其实是加快了国产GPU的成熟进程。可见,至少从大模型算力业务,英伟达的真正对手不是华为,而是美国商务部。正是它们将中国生意推给不如英伟达的昇腾系列。

 

下行周期的不确定性

 

汽车芯片在疫情的这几年一直处于短缺状态,有段时间就连成熟制程的MCU和功率芯片都缺。

 

2023年全球汽车市场规模小涨(3.8%),新能源销量增长30%。汽车芯片的需求进一步扩张,但产能扩张似乎更快。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存货周转天数已经增加到56天。

 

芯片整体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经形成。就连汽车芯片业务继续高速增长(年化15%)的台积电,也要面对2024年库存增长。

 

 

当然,中国的情况有点不同。成熟制程(40nm级的MCU)自己解决得比较好。2023年芯片进口额下滑15.4%,进口量下滑10.8%。量价之间的差异,反映的其实是高端芯片进口萎缩的更快。考虑到2023年汽车产销创了新高,供应与需求的落差更大了。

 

一方面是美国一系列制裁导致;另一方面是国产芯片,哪怕是高端芯片,替代供应正在崛起。

 

2024年,有迹象表明,车企客户、分销商,都在有意识地降低库存,平滑周转天数,降低自身库存货值风险。但这样的动作如果碰上黑天鹅事件(断供禁令),禁令实施前给的两三个月时间,通常不足以通过临时订单超量补充库存。

 

无论是台积电这样的头部代工商,还是传统汽车芯片生产商(英飞凌、NXP、瑞萨、安森美、德仪等),都在试图在芯片销售低迷和突发短缺风险之间,做攻守平衡。

 

车企采购的国产运动

 

从车企采购的角度,较为典型的、单片价值较高的,莫过于算力芯片。

 

英伟达虽然是算力中心芯片和车载算力Soc的双霸主,但对此仍有危机感。

 

2023年广州车展上,腾势、极越、蔚来、小鹏、极氪、比亚迪等展车,都标明使用了英伟达算力芯片,主要是Orin(单片254Tops),而使用算力更强的下一代芯片Thor(2000Tops)的,只有少数新势力厂商的新车型。

 

 

在1月份的CES上,英伟达宣布,理想、长城、极氪与小米,四家中企都将在自动驾驶系统中使用英伟达的DRIVE技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DRIVE是一个端到端平台,提供了AI基础架构、自动驾驶硬件平台(包含重要中间件组件)和开发环境。车企可以用它直接开发自己的系统,而不用自己来做这些基础工作。这意味着英伟达从单纯的汽车算力芯片供应商,转变为AI系统级供应商。

 

凭借这一点,在2023年上半年,具备城市NCA功能的车型中,英伟达份额达到53%。全年数据未出,但英伟达一家占据半壁江山,没有大问题。

 

 

但是,车端算力Soc,正在复制算力中心的竞争过程。华为以MDC810平台,在极狐αS HI版、阿维塔11/12、问界M9上,都实现了与英伟达效果相似的智驾能力。现在大家都知道,华为系在迅速扩张中。

 

有人已经发现了,加入鸿蒙生态,并采用华为智驾方案和算力芯片的,都有国资背景,赛力斯、北汽、奇瑞、长安、东风(岚图)、江淮等。而与英伟达坚定合作的,基本都是民企或者新势力。

 

现在市场上相关整车产品形成的局面是,高端智驾用英伟达,其次用华为;而中低端则用地平线、黑芝麻等国内芯片和算法工具链公司的产品。

 

而且,车企们对英伟达的担忧,和云服务商的担忧如出一辙,即担心不一定什么时候,美国那边一纸禁令,导致这不能买那不能买。这种核心芯片及其标准平台,智驾软件都围绕其开发。一旦断供,短期内不可能找到平替。

 

蔚来已经发布了自研智驾芯片(神机系列),小鹏和理想也在自研AI芯片。一旦这条路被证实可以走下去,会有更多的车企寻求投资,以摆脱潜在供应风险。不过,在两年内,车企自研芯片,不会唱主角,英伟达在这些车企的头号智驾芯片供应商地位,2026年之前不会动摇。

 

 

如果英伟达还有转圜空间的话,高通(理论上)则更难做一些。因为高通的中国大陆营收占比高达64%(2023年全年可能涨到70%)。但实际上,美国历次制裁,高通都被划到圈外。

 

高通CEO安盟强调:“即便在当前的中美关系背景下,我们在中国的业务也是扩大的。”这番话更像是隐藏着一些不安情绪。高通的汽车智舱业务,遭遇的对手,远比英伟达要少,似乎也更好对付一些。

 

不过,这两年,高通和英伟达,以及中国的对手们(尤其是华为),都在做“舱驾一体”系统,都想自己的平台包打所有任务,吃掉对手的业务。

 

 

当前国产算力芯片“平替运动”,从秘密小心试探,已经逐步过渡到大模大样公开进行的地步。该运动叠加到芯片下行周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大家心里没底,关键是美国官方政策不可捉摸。

 

但越是这样,平替就越会加速。业内关心替代过程,是否能以温和渐进的方式进行,而且中间必须避免出现2020年那样供应危机。

 

英伟达的主要代工厂是台积电。前者已经发现了中国客户们开始三箭齐发(维系既有合作、自研芯片、采购国产替代),或者至少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就不能太过迷信自己全球第一算力芯片供应商的金字招牌。

 

黄仁勋短暂地在年会上秀一下舞姿,恐怕不是为了和员工共建,更多是展现在中国生意的长期诚意。如果美国政府能够安生一点,不加码禁运、限供政策,英伟达与中国客户对彼此的信心,恐怕会更足一点。【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